📖Hyperthyroidism: A Review

写作参考
一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(甲亢)的流行病学与临床特征
甲亢是一种由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引起的代谢性疾病,全球约有2.5%的成年人受其影响。甲亢可分为显性和亚临床两种类型,前者表现为TSH显著抑制、T3和/或FT4升高,后者则TSH降低而T3和FT4水平正常。Graves病是最常见的病因,尤其多见于女性(女性患病率约为2%,男性0.5%),其他常见原因包括毒性结节性甲状腺肿、亚急性甲状腺炎及药物所致的甲状腺炎等。
临床表现多样,常见症状包括焦虑、心悸、体重下降、失眠、出汗多和热不耐受等。部分老年患者可呈现“淡漠型甲亢”,症状隐匿而不典型。
二、甲亢的肝脏影响及治疗中肝损伤的考量
本综述文献虽未专门以“肝损伤”为主题展开,但提供了大量可用于剖析“甲亢合并肝损伤”现象的临床材料和机制线索,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:
1. 甲亢本身对肝脏的影响
研究指出,未控制的甲亢在起病初期常伴有肝功能异常。一项系统综述发现,约55%的甲亢患者在诊断时至少存在一项肝功能指标异常,尤其是转氨酶升高。该肝功能异常多与甲状腺激素的代谢作用相关,如:
- 促使肝脏能量代谢加速、耗氧量增加,导致肝细胞应激;
- 增加肝脏对甲状腺激素的摄取与代谢负担;
- 可诱发心源性肝淤血,间接损伤肝脏结构与功能。
这些异常在多数患者治疗后会逐渐恢复,即使基线ALT升高达正常上限的5倍,甲巯咪唑(MMI)治疗后也多数可恢复正常。
2. 抗甲状腺药物相关的肝毒性
抗甲状腺药物是甲亢的一线治疗手段之一,其中甲巯咪唑(MMI)和丙硫氧嘧啶(PTU)均可引起肝损伤,机制主要为肝细胞直接毒性或免疫介导损伤:
- PTU引起的肝损伤发生率约为2.7%,可出现急性肝炎,罕见但严重者可发展为暴发性肝衰竭甚至死亡;
- MMI引起的肝功能异常相对较少(约0.4%),但也需警惕,尤其是在治疗早期90天内。
因此,指南建议在使用ATDs前检查肝功能(LFTs),但对是否需常规监测仍无统一结论。对于既往有肝病史的患者,选择药物及监测频率更需谨慎。
三、与甲亢相关的治疗选择对肝脏的影响
除药物外,甲亢治疗还包括放射性碘治疗(RAI)和甲状腺切除术,这些治疗对肝功能的影响相对较小,但在合并肝损伤时的选择需考虑如下:
- RAI治疗通常不直接损害肝功能,适用于对ATDs不耐受或存在肝功能异常的患者;
- 手术治疗需谨慎评估术前肝功能状态,因麻醉与术后恢复过程中肝功能受损风险上升。
RAI后少数患者出现甲亢短暂加重,可能间接对肝脏构成应激,建议高风险患者在RAI前短期使用抗甲状腺药物控制甲状腺激素水平。
四、特殊人群与甲亢相关肝损伤的关注点
- 妊娠期患者:PTU首选用于妊娠早期,但仍有引起肝损伤的风险,需密切监测;RAI禁用于妊娠及哺乳期;
- 老年人群:肝功能储备减退,易因药物或基础病而发生肝功能不全,治疗时应权衡风险;
- 甲状腺危象:此为甲亢的急危重症状态,常涉及多器官功能衰竭,其中包括肝功能衰竭,需综合评估、积极干预。
五、研究启示与未来展望
本综述文献提示,肝功能异常在甲亢患者中相当常见,可能为病情本身所致,也可能由治疗引发。对甲亢合并肝损伤的研究应聚焦于:
- 不同病因甲亢中肝损伤发生率及程度的异同;
- 肝功能损害与甲亢严重程度、治疗选择之间的关联;
- 针对肝损伤高风险人群(如老年人、妊娠期、基础肝病患者)的个体化管理策略;
- 开发新型低毒性抗甲状腺治疗方案。
微信扫描下方的二维码阅读本文